心理教练自画像(上)

2021-04-23

01

有机会与“心理教练”结缘,有一段很久远的历史,还有一个个助人之路上的小故事。


曾经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做医生,后来到中科院心理所学习和工作,时间长了,从精神科医生到心理治疗师、心理咨询师,越来越享受自己作为“专家”的感觉,却也隐隐的总有一种不“自然”的感觉。


2008年,受命出任北川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长、后来在2011年,2012年分别出任玉树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长、盈江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长,多次把我从农村长大的城里人又拉回到乡下。


镇上的灾区群众、村里的老百姓,好像对来自京城的大“专家”有点敬畏,而当我们和他们一起大口喝酒、大碗喝茶、一起跳锅庄舞、唱民族歌时,他们更愿意说心里话,回避、恐惧、梦魇、丧子之痛,竟然就在自然的分享中得到了消融,率真淳朴的聊天更能让人放松。这些时候,有些体验到后现代心理学“不做专家”的魅力和味道。


2012年起,受命出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,与部委机关工会主席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。有几位工会主席我们私底下关系其实很密切,在组织心理健康科普活动中,工会领导们和我若即若离,我很诧异。


后来,机关领导们实话实说:您做过精神科,精神分析学得不错,资深心理治疗师和资深心理咨询师,我和您那么亲近,不就说明我的心理问题或者我家人的心理问题很严重嘛?我正在提职提干,有问题的干部还能往上提嘛?看来太认真,很细致,反而让人紧张。严肃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适用于诊室氛围,出了“诊室”的氛围,在机关、学校,咨询和治疗就有些“扎眼”了!


2011、2012那些年,与曾海波、赵然、李明、李焰等同事接触越来越多,祝卓宏老师也在推动认知第三浪潮。随后在吴熙琄老师叙事疗法的四阶培训课程里,对于后现代的“not   knowing”,“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”有了更多深切的理解和领悟。


2013那一年,灾区工作的经验,养成了“爱折腾”、“闲不住”的习惯,机关心理服务的工作历程,好像激活了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,慢慢就有了进军“后现代心理学应用”的念头,因此与前面提到的几位后现代心理学同伴扯起一杆旗,有了推动后现代的想法。


2013年12月,在中科院心理所和谐楼九层,举行了“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应用学术研讨会”。会上认识了骆宏老师,骆宏老师又介绍了加籍华裔Martina女士、张非凡教练。后来就与美国Harlene Anderson博士 ,加拿大Haesun Moon女士、 瑞士Peter Szabo教练、台湾许维素老师接触越来越多,从此就与后现代心理学、教练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360截图20210423150104520.jpg

02

什么是心理教练?

John Whitmore 和 Timothy Gallwey 在《Coaching for performance》一书中提出:教练就是释放人们的内在潜能,使他们做出极致的绩效表现。教练要帮助客户激发潜力,培养能力,提升觉察力,增加责任感,培养自信心。他们还提到,教练是一种管理的方法,一种做人的策略,一种思考的模式,一种存在的方式。


Peter Szabo 在《Brief Coaching for lasting solutions》一书中提出:教练就是陪伴一位重要的人物,从他或者她目前所在的地方到他或她想要去的那个地方!教练就是提供一种框架,提供目标导向的提问,积极赋能的回应,全然好奇的倾听,有价值的提炼,从而达成提升觉察力,增加选择性,提高自信心,以支持当事人实现他或她自己的解决方案。


国际教练联合会(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 简称ICF)把教练定义为:一个互动的伙伴,帮助个人及组织得到更快的发展,并产生更为理想的效果,通过教练的过程,当事人将树立更佳的目标,采取更多的行动,做出更好的决定,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天赋。 专业教练经过培训,懂得如何倾听、观察、根据当事人的要求量身定做教练课题,并循循善诱、从当事人自身引导出解决办法和策略。教练的工作就是给当事人提供帮助,强化当事人自身就具备的技能、资源和创造力。教练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角度,当事人则负责按步骤采取行动以达到所希望的结果。”


通过焦点解决心理教练的学习,通过合作对话工作坊的熏陶,以及时刻不停歇的关注阳明心学文化,再加上2016、2017全国近20多个城市的“巡回”对话演讲,我对心理教练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理解。心理教练就是“由心及理,虚教实练,引人入胜,度人成事”。


中国人历来重视“人事”,强调先做人,后做事。心理就是研究“人”、把“人”搞懂最重要的学问,教练就是琢磨“事”、把“事”搞定的最宝贵技术!心理学的价值不言自明,参考阳明心学的视角,“心”和“理”还可以拆开来论证,心外无理,心即理。教练重视引导和反思,教练注重人们的反思和探索,更看重在教练的陪伴下,引导客户自己领悟,即所谓教练引导事的“教”是虚的,客户自我探索的“练”才是实的。


具体一点说,心理教练就是围绕客户的需求目标(教练目标),通过觉察个体或团队的心理过程(教练基础),借助对人性的尊重、好奇和信任(教练状态),采用倾听、提问、回应、反馈等技术流程(教练技术),作为对话伙伴与客户一起反思与探索(教练意识),激活客户的动力与潜能(教练艺术),进而达成客户自我完善、自我提升、自我成就的效果(教练效果)!


心理教练必须要有教练意识、教练技术和教练状态三要素。教练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,需要保持教练意识,时刻保持觉察。还要借助一系列技术加以实现,在运用技术的的过程中,特别需要营造氛围,拓展空间,保持教练状态,才能做到“引人入胜”。


在实践教练技术时,还需要把握学术、技术和艺术的平衡:灵活性、创造性、顿悟式的“艺术”意境是心理教练的魅力之所在,看得见、听得懂、说得清、学得会的技术,是心理教练大众化的前提,而从经典心理学、现代心理学、积极心理学、人性心理学、后现代心理学等学术思想和理念,才是心理教练的基础和根基。

对于心理教练的定位,在其职业化、生活化的发展之路上,我觉得可以把心理教练看成是一种新型的思维范式、沟通形式、管理模式、生活方式。

640.webp (5).jpg

具体说来:

心理教练是一种反思性思维范式:心理教练的过程,就是引导人们善于从固有的框架里,原有的模式里跳出来,不被过去的经验所绑架,不为概念所束缚,不为传统所局限,始终保持觉察与反思,不断探索与解构,空间就大了,视野就宽了,想法就多了!


心理教练是一种对话性沟通方式:心理教练在与人互动中,通常采用平等的、分享式的、流动的对话,在这种氛围里,没有了自以为是的独白,只留下自然而然的分享。正所谓:一个想法邀请另一个想法,生成了新的想法。


心理教练是一种启发性管理模式:新式的管理模式是在充分聆听下属的想法后,好奇地询问对方,启发式地探询对方,始终对对方所有的做法充满兴趣,这种管理模式里,没有压力,却激活了更多的动力、潜力、创造力!


心理教练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方式:生活中不顺心的时候,我们习惯于反省、习惯于沉思默想,习惯于寻找解释。在心理教练的过程中,带给人们的想法通常是:我想要些什么?我已经有了什么?我可以做些什么?这种目标导向的生活,留下了充分的觉察,减少了人为的臆想,看到了未来的方向,更具有创造性和积极性,更容易引发人们去建构更多可能性。

xinlianxin.png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